漫長的基金
來源:證券時報網作者:魏敏2023-06-15 04:00

魏敏.jpg

【市場敏感】

封閉式權益基金應當“向前看”,例如對于建倉時點,對于管理費,對于何時可做特殊打開,也許都在可以考慮的范圍內。

魏敏

日前,一批成立于2020年的“三年持有”權益基金產品到期,36個月“漫長的季節”之后,基民等來了可以贖回的那一天。根據Wind數據統計,截至5月28日正式屆滿的“三年持有”類基金產品共有8只,規模從1億元到110億元不等。業績方面,8只產品業績大部分斬獲正收益,但首尾業績差距較大,竟然能超70個百分點。同時,自5月28日至今年年底,還有另外15只“三年持有”基金產品運作期將滿。不過,從目前的業績表現來看,仍有10只產品自成立以來的回報率為負,其中不乏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。

從上述基金三年收益率來看,對比同期普通開放式混合型基金似乎全無優勢,那么這些基金漫長封閉期的意義何在不禁令人深思?;厥走^往,買進去就得被封三年的這種權益基金能賣得出去,大多還是因為基民對彼時市場熱度能維持住的憧憬。2020年,基金賺錢效應顯現,投資者抱有較高期待,基金發行熱度較高,涌現出多只爆款基金。三年封基當中的業績領先者多在2020年上半年發行,迅速建倉后收益頗豐并保住了“勝利的果實”。而成立于2020年下半年,市場處于相對高位的此類基金,則時運不濟,浮虧居多。這一定程度上說明“形勢比人強”,再牛的基金經理沒趕上趟也不行。并且近幾年市場風格轉換之快速與極致,人所共知。白酒、醫藥、新能源、AI、TMT、中特估……你方唱罷我登場。但基金經理也是人,資源稟賦與能力圈各有不同,沒有誰敢夸口對所有行業都擅長且可以切換自如,想一招鮮吃遍天不再可能。

通常而言,基金封閉的優勢在于能夠幫助基民“管住手”,可以解決持有人因頻繁申贖而導致的“基金掙錢,基民不掙錢”,買在高點、賣在低點的弊端。但基民犧牲了流動性,三年內家里要用錢的大事小事都沒有贖回基金,到期后如果還要承擔虧損的結果,這種體驗感肯定一言難盡。對這樣的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肯定在今后會敬而遠之。同時,這三年基金公司所收取的管理費標準就存在疑問,業內外均已經注意到這一點。將來很可能在此類基金的管理費收取上,會有自上而下的變革,比如浮動制,給基民掙錢了才能收管理費,造成虧損則不應收取。這一點相對開放式基金來說,也更具備操作上的可能性,因為封閉基金這種賬好算。不獨公募如此,2020年多家百億級私募也發行了三年封閉期產品,部分私募還推出了封閉期長達6年甚至15年的產品,但如今看來,業績也同樣不盡如人意,大多處于浮虧狀態。

“基民愛亂動的手被管住了,卻依舊賺不到錢”,“引導投資人高買,禁止投資人低賣”,成為此類基金當前被詬病的要點所在。從基金業績去看,并不能說投資者指責得沒有道理。從業績歸因去看,不少中長封閉期基金與開放式基金在運作并無多少差異,部分基金經理的操作可能更為激進,因為沒有了短期贖回的流動性“后顧之憂”,錯了可以有“硬扛”的時間與空間。但在這幾年形近極致的市場風格切換或者行業輪動當中,產品凈值一旦快速下跌,短期再想彈回來又談何容易,遑論此類公募基金一般并沒有股指期權、個股期權等衍生工具作為技術手段來對沖大盤不穩的風險。

實際上基金公司持續加大對“持有期”產品的布局,以鼓勵投資者長期投資,也不過區區數年。要知道在過往,這種與股票相關,一“封”數年的基金在業內外看來均屬不切實際的“夢想”。因而,盡管波折已至,封閉式權益基金還是要“向前看”,例如對于建倉時點,對于管理費,對于何時可做特殊打開(比如投資范圍出現嚴重背離),也許都在可以考慮的范圍內。

(作者系上海高校教師)

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。

聲明: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、準確,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,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,據此操作風險自擔
下載“證券時報”官方APP,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,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,洞察政策信息,把握財富機會。
網友評論
登錄后可以發言
發送
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
暫無評論
為你推薦
時報熱榜
換一換
    熱點視頻
    換一換
    一个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高清直播